世界报道:比信心更重要的,是信念
2023-01-09 06:12:48 来源:雪球网 小 中
《论语》里学渣宰予的故事很有名。
(相关资料图)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这是论语里极少见的措辞非常愤怒的文字——老师直接骂学生躺平,烂泥扶不上墙,可能是因为被学渣忽悠了太多次,悟到了再不能轻信于人。
这个形容时下的房地产政策,太贴切不过了。救市的话喊了很多,实质性的政策落地的也有,但是人们觉得还不够,希望看到更多系统性的大行动、有法律保障的大行动。一方面看不到大行动,没有人敢再入市为国接盘,或者说没办法入市。另一方面,上一次进去被打得鼻青脸肿,太害怕,没有看到更多的保障,担心杀进去下一次又被活捉。还有一方面,纯粹是因为生气,打的时候打到ICU,转头又想让我来接盘,玩我呢?偏不去。
这就是现在市场和行业的问题。
关于这些问题的描述,市场主流观点说是“信心”的问题,大家没信心了。另一个观点是说“实力”的问题,大家没钱了。既没有信心,又没有钱,所以市场和行业就残了,扶也扶不起来,成了宰予。
我觉得描述都对,但似乎也不是太能够完全解释,跟我切身的感受,有那么一点距离。我也思考了许多日子,倒是认为“信念”说法更准确。就是说,过去2年来发生的事情,颠覆了人们过去几十年赖以形成的一些信念,让他们产生了巨大的怀疑和担忧。这些信念的坍塌,最终导致了今天这样的一个B端和C端都“狐疑不定”的结果。
这个“信念”的问题,既存在于宏观经济里面,也存在于房地产行业里面。既存在于供给端,也存在于需求端。从房地产以外的行业,到房地产企业,到房主,到买房人,大家都是一样的心理。
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市场经济信念的问题。这是存在于宏观经济的问题,说白了一句话:就是我们“还坚持不坚持市场经济”的问题。这个问题很多人可能不敢说,或者不愿说,但是它事实上存在,不正视不行。
这是很多人认同的信念,因为我们是靠着这样的认知富起来的。过去几十年获得了这么好的日子,最主要的原因是搞了市场经济,放开手让大家去“杀出一条血路”。但是从过去几年(尤其是2021年之后)对待民营企业的动作来看,它产生了一个事实性后果,很多企业家、富人群体,对这个信念产生了动摇。这个影响了民营企业家不投资,也影响了部分富人群体跑路……
许多童鞋还不明白,这个影响有多致命,还一直在为打击资本叫好(不知道他们现在看到政策又重提民企是“自己人”,作何感想)。这个涉及到我们对资本的看法(或者说是供给端的看法),从我的观察,很多人的看法还沉浸在“马教经济学”的语境里,不一定全错,但可以说一句“错的部分比对的部分多太多”。我们身边大量的案例,都在证明我们的生活因为资本的投入而变得更好。比如说,如果没有阿里、腾讯、美团在互联网领域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投入,我们今天的电商、社交、外卖不可能如此的便利。在房地产领域,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生的城里人,不少人的童年都是“一家三口挤在9平米的小屋”里,9平米什么概念,连我们现在一个卧室大都没有。不要觉得这是天方夜谭,这是人们真实的生活。没有市场化撬动了海量社会资本的进入,城里人今天的居住水平不会这样好。
对“资本”的认知,是我们自身的悲哀,怪不得别人。市场并不是只有C端,相反B端在很多时候更加的重要。他们不愿意去创新,不愿意去突破,C端最终是没有好日子过的。我们在80年代之前几十年里,是几乎不存在什么“企业”的,结果大家过的并不好。这个教训有一次,就够了。
第二个,是关于房地产“工具化”的问题。这是存在于房地产领域的老大难问题,也是同时影响了B端和C端信心的问题。这个意思是说,我们的房地产从来都是一个手段、一个工具,在经济过热的时候打压房地产,在经济过冷的扶持房地产,以此作为逆转或者平抑经济状况的重要手段。但是,房地产作为一个行业,到底它的定位、目标是什么?从来都没有放到第一位。它到底应该是一个支柱产业,还是应该是一个民生产业?可以说从一开始,这个定位就飘忽不定。
现在大家担心的问题是什么?就是这个工具化,需要它的时候捧如明珠,不需要它的时候视若敝屣。这个工具化造成的问题是,市场预期特别的不稳定,无法长期化。客观说,这个也不是第一天了,2003年之后就是这样。这样的招数用一次、两次、三次,还可以,但是你这么一直用下去,人们的预期就全给搞坏了,就会害怕,信念会动摇。你现在支持房地产,我冲进去了,转头房价又涨上去了,你再出狠招,又把我死死的摁在地上摩擦?
现在的情况正是如此,喊着大家入市买房子,但是人们迟疑不动。有实力的因素,但居民关于房地产长期稳定的预期无从形成,也很重要。最终就只能是:人们迟疑不动——政策就继续发力,造成用力过猛——居民跑步入市,房价再次上涨——再来一次更凶猛的打压,摁死一批新人……这样的循环,不是幸事。这是对C端的冲击,对B端开发商就更明显了,这一轮的收拾,可以影响至少未来10-15年的房企策略。应该说,所有的房企到今天都还没有找到未来的生存法门。这个复苏的过程,注定漫长。
在任何一个经济体,房地产都是一个重要行业,但是它的定位和目标,并不是都和我们都一样。按正常来说,房地产行业和市场的发展目标应该是:持续提高国民的住房自有率、持续改善国民的居住质量。这就是房地产这个行业存在的第一目的,不应该有别的目的超越它。如果它一直是一个工具化,就会令人们没有长期稳定的信念。
第三个问题,是关于房地产市场化方向的问题。这个本质上是和第一个问题类似,但是表现在房地产领域特别的突出。我的问题是,使用市场化的手段能不能解决现存房地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处理方式,最终影响的是居民对于住房这个资产的信念。
我们在过去10年来对房地产的处理手段,不管怎么为之辩护,它的非市场化特征都远多于市场化特征。从2010年之后的“五限令”逐渐作为长效调控的政策核心,到2016年起的“房住不炒”的大纲,最主要的特征就是非市场化。严格讲起来,大家也都清楚,“w限令”尽管很有效,但是并不那么站得住脚。而后者无法量化,不知道怎么落地。这两个大政策背后,展现出一点,就是“房价是炒起来的”。这个听起来特别泄愤,但是不那么对。
我举个例子,比如茅台酒,大家也天天骂“茅台是用来喝的,不是用来炒的”。我前几天到山姆会员店看,尽管有1499块的指导价,但你极难买到,太少了,而2020版的普茅真实价接近4000块/瓶。不了解的自然会说,这都是炒。但是对茅台有研究的人就会明白,解决它稀缺的唯一办法就是死命的上产能,这个解决不了,普茅就不是用来喝的。任你权力再大,也没办法抹掉价格规律。
我是想说,房价是不是炒上去的?除了各种各样的需求限制,有没有市场化的方法更好的处理?归结于炒家当然简单,也更容易道德化,但最终解决不了问题,过去几年的试验已经证明了。房价跌了,市场硬着陆了,但是刚需也不买房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房价跌了,房住不炒了,刚需不是应该觉得春天来了才对吗?为什么反而不买了呢?
关于大城市的住房问题,学界长期以来的共识就两个:一是努力增加住宅供应,二是努力增加住房保障。这是最有效率、成本最低、居民获益面最广的办法,事实证明阻力也最小。我之前以深圳为例讲过多次,这个住房供求最突出的城市,经过2020年之后努力的增加供应,现在刚需盘的供应也根本不缺——2022年全年,深圳供应新房的住宅占比达到72%,创下2016年来的新高。
但是我们没有在那个“努力增加住宅供应”的问题上,给到居民形成长期稳定的预期,反而是不断的强化政策的干预。这个产生的结果是,大家都是看着政策的脸色做事,政策非常的善变,人们也非常的慌乱。
我说的这些,归结于一点,是想解释为什么政策不断放宽,但是房企信心依然低迷,买家也依然不愿意入市。有的人不一定了解过去的历史,但他同样会有这样的担忧,尤其是第二个,没有人想一直这样被ye壶化,那会让人觉得像猴子一样。
2023年注定是很强烈的政策宽周期,我相信政策也一定会起作用。2008年市场很惨的时候,当时一位经济学家高呼:买房就是爱国。很多人冲进去了,也发了财。今天这样的口号也可以喊,我相信也会有不少人冲进去(尽管会比之前弱很多)。但是根子上的东西,还是需要正视。如果人们不能形成一个长期稳定的制度性预期,最终还会是一个重复性的循环。要让大家有信心,首先要做的,应该是强调那个信念,并且,用行动去展现。
当然,我们也管不了那么多,谈这些只是为了把事儿整明白。具体政策怎么走,大家淡定面对、相机调整就好。最后解释一句,我讨论政策,目的并不是利益导向,站在谁的立场,为谁说话,而是基于捍卫市场经济的基本认知。这和我先前对购房人维权的看法是一样,并非是屁股坐谁而说话,而是基于契约精神的认知说话。这是我们和市场上一些观点的不同所在,每个人对行业,对社会都会有自己的认知,不求同,不抬杠,保持距离。
相关文章
- 聚焦稀有金属采矿、冶炼等领域优质个股,工银稀有金属ETF基金(159671)今日正式上市!
- 可转债动态管理
- 汽车服务概念股开盘冲高 中国中期开盘涨停|天天视点
- 海水提锂概念股继续走强 津膜科技冲击2连板:天天信息
- 李大霄:华尔街银行卖股求生引发恐慌 中资银行价廉物美是中流砥柱
- 消费电子板块异动拉升 光弘科技大涨超15%
- 视点!最强AI再次进化 ChatGPT下周升级GPT-4:支持视频了
- 【全球聚看点】分红61亿、营收破3000亿,宁德时代的年报还有哪些看点?
- 离谱...吃个大瓜-当前速递
- 环球今亮点!核心CPI环比跌幅创11年新高,3月以小盘价值抵御调整压力——2023年2月物价点评
- 今日报丨甘肃首条“建养一体化”旅游公路通过竣工验收
- 风口转向(3月9日)
- 焦点快播:股权拍卖st
- 这是一轮异常复杂的猪周期
- 天天最新:U兄、董宝珍的灾难与林园的只研究未来
- 粗浅聊聊今年的思路
- 早间公告:光弘科技拟收购快板电子100%股权:全球快播
- 正开着车方向盘掉了!超12万辆Model Y被调查 特斯拉市值一夜蒸发2000亿元:天天热文
- 微动态丨“疑似流感”难确诊?多家公司:新冠、甲/乙流联检产品上市可期
- 全球头条:市场早报:3000亿+!“宁王”业绩大曝光 惊现20%折价大宗交易
- 多地出台新政买房就能落户:为促进楼市更为了“抢人”|环球快看点
- 晚饭做什么饭简单好吃要清淡_晚饭做什么饭简单好吃
- 中信证券:看好国内激光雷达市场和产业链各环节的发展|报道
- 寒潮蓝色预警:内蒙古、华北、黄淮、江淮东部等地气温下降12℃ 局部超过16℃|环球新要闻
- 温州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园项目签约 总投资约80亿元
- 年报披露机构动向:外资UBS AG押注大消费
- 比亚迪变相降价!两大主力车型最多减8800元 汽车“降价潮”来了?
- 舞台剧《西安千古情》改版复演:天天速看
- 明天将会迎来变盘?来不及啰嗦,不然明天恐怕后悔都来不及
- 20CM掀起涨停潮,光刻胶继续走强。
热文推荐
排行推荐

李大霄:华尔街银行卖股求生引发恐慌 中资银行价廉物美是中流砥柱

消费电子板块异动拉升 光弘科技大涨超15%

视点!最强AI再次进化 ChatGPT下周升级GPT-4:支持视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