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势汹汹的病毒随第一波疫情高峰结束后,去哪里了,会否卷土重来
2023-01-29 18:03:21 来源:文学科技社 小 中
文/文学科技社
曾占领了大众视野的第一波疫情高峰,似乎正逐渐成为一种集体回忆。研究机构数据显示,由于大部分人都遭遇新冠侵袭,疫情似乎有点传不动了。据说这波疫情被感染人群可能占比达80%以上,甚至更多,但无论如何,这波感染高峰已基本结束。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所谓的疫情结束,并不是说病毒的危害已完全结束,而是说作为曾经被高度关注的、集全民之力应对的一种社会现象,已成为过去。
换言之疫情不再是一种公共防护和社会舆论的焦点,人们说起新冠疫情,也不再像以往一样闻之色变。
其实,氛围的营造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众的心态。一旦放开,人们短期内会觉得失去了被动的防护,只能自己管自己,心理上很自然会产生恐慌,但这种恐慌很快会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淡忘。而当人们开始更专注于工作和生活,对病毒的畏惧程度也会逐渐降低。
虽然奥密克戎变异株已肆虐一段时间,但是12月的放开,从防疫医学的角度来说也是合理的,并不是冒失之举。
第一波疫情结束后,曾经凶猛的病毒销声匿迹了吗?还是只是暂时地躲起来,趁人们缺少警惕时再来一次反扑?从医学的角度,病毒当然不会轻易消失,目前的状况是,大量被感染的人体内已带免疫抗体,所以疫情似乎没以前那么严重了。
带抗体的人数量越来越多,自然会形成群体免疫,可以在物理层面切断病毒的传播链。
尽管病毒依然会变异,但由于感染人数太多,病毒给个人或整个社会带来的负面效应也会减弱。比如你可能又感染了,但却没什么感觉,不像第一感染那样又痛苦又忐忑。因为第一次感染后,身体免疫系统逐渐恢复,这个过程中依然偶尔出现各种后遗症,如发冷、咳嗽、发虚无力等。但这些后遗症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减少,或症状变得不太明显。
另一个问题是,新冠病毒仍在快速变异中。不少医学专家都提出,当第二波疫情再次大规模来袭,很多人会重新感染,因为病毒变异株很多,可以防不胜防。但是另一方面,有很多人的免疫系统都已附着抗体,对病毒已有记忆,因此反应也会比较快,对病毒会保持着一定抗击打能力。
而事实上,复阳的人其实也不算多。我自己身边的人,还没发现哪个复阳的。大年初一我去锦里,人山人海,很多人都没戴口罩。锦里的人口密度非常大,比公交火车站更甚。即便这样,有关部门也没强制戴口罩。所以我觉得,以后戴口罩这项规定也会被逐渐取消。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比较确定的认为,不会再出现比第一波更厉害的疫情了。换句话说,第一波是最高峰,后面的峰值会越来越低。理论上也许不会危害更大的疫情了,除非病毒发生了很大的变异,变得和原来的不一样。
说起疫情带来的各种变化,很多人会心生感慨。疫情期间,整个社会都受到巨大影响。经济原本就发展动力不足,疫情可以说让经济雪上加霜。很多人收入减少,或失去工作。亲朋之间的见面都减少,不少人情绪压抑。
总之疫情带来了各种负面效应,而当会想这一切,既感慨也会产生新的认识,就是新冠病毒诚然可怕,但它不应该成为我们最关注的焦点。不能为了防御病毒,就不顾其他方面。包括生活、工作、学习。我们应该更关注如何实现自己的价值,关注个人的发展,如何把失去的尽量地进行弥补回来。
不管怎样2022年的gdp增长率可能比较不堪,只能达到3%。这并不是好的现象,它意味着我们其实错失很多发展的机会。
记得电影《一句顶一万句》中有一句经典对白:“过日子过的是以后,不是过去。”展望未来,每个社会个体都应该把关注点重新放回到价值实现和拼搏发展上,增强自己能力,努力赚更多的钱。而不是给新冠疫情困住脚步,让自己无法前行。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前面要耗费如此巨大的成本进行大规模核酸检测?面对未知的事物,人类都会产生恐惧。刚冒出来时的新冠病毒,对于人类是一个充满未知的新物种,仿佛前所未见的一个妖怪。
也正因此,不少国家都想尽办法,把抵抗病毒演变成一场全民参与的战争。虽然打疫苗能起到一定的防御作用,但疫苗并无所不能的,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会不会被感染,也不知道感染的症状会如何。所以核酸检测是一项必需完成的任务,而自觉被检测也是一种义务。
说起付出的代价,有人说频繁的大规模核酸检测耗费了几万亿。这个数字可能有些夸张,但其实不能这么算,毕竟这项工作让潜在的危险得以化解,在一定时间段内,一定程度上缩小了疫情的覆盖面,减少了疫情的危害程度。
那么病毒呢,是否还会卷土重来?病毒不可能消失,它依然藏匿于角角落落,也藏匿于人类的回忆中。
相关文章
- 周五市场全线跳水,盘面出现一个重要信号,股民做好出手准备!-世界速看料
- 【环球热闻】十年投资路,最大败笔伊利股份
- 基金投资者的“十八般武器库”:晨星奖入围硬核测评 世界百事通
- 全球观天下!st重整个股炒作路线图
- 宁德时代财报超预期,电池猛回头“倒车接人”时刻到了吗?
- 钛白粉龙头厂商订单激增 相关概念股午后冲高 惠云钛业直线拉升涨超15%:环球观点
- 今日聚焦!ChatGPT板块持续活跃 当虹科技涨超13%
- 宁德时代退股志存锂业
- 观天下!津膜科技:公司在研产品可用于海水提锂浓缩分离环节
- 创意信息:公司目前业务不涉及ChatGPT|快消息
- 环球速看:普京暂停美俄核协议,“给我点面子,否则下一步是退出”
- 赣锋锂业董事长李良彬:“锂盐有60万元一吨的昨天,也可能有10万元一吨的明天” 环球滚动
- 参加私人银行客户路演的大乡里经历
- 每日快播:汽车价格战背后的最大赢家
- 俄罗斯贸易结算格局大改:美元欧元加速退场 人民币占比显著抬升
- 苏州一楼盘可“0首付”购房?置业顾问:通过申请装修贷抵首付-即时
- 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选举产生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秘书长|视点
- 华安证券:数据安全建设将在近两年进入放量周期
- 聚焦稀有金属采矿、冶炼等领域优质个股,工银稀有金属ETF基金(159671)今日正式上市!
- 可转债动态管理
- 汽车服务概念股开盘冲高 中国中期开盘涨停|天天视点
- 海水提锂概念股继续走强 津膜科技冲击2连板:天天信息
- 李大霄:华尔街银行卖股求生引发恐慌 中资银行价廉物美是中流砥柱
- 消费电子板块异动拉升 光弘科技大涨超15%
- 视点!最强AI再次进化 ChatGPT下周升级GPT-4:支持视频了
- 【全球聚看点】分红61亿、营收破3000亿,宁德时代的年报还有哪些看点?
- 离谱...吃个大瓜-当前速递
- 环球今亮点!核心CPI环比跌幅创11年新高,3月以小盘价值抵御调整压力——2023年2月物价点评
- 今日报丨甘肃首条“建养一体化”旅游公路通过竣工验收
- 风口转向(3月9日)
热文推荐
排行推荐

宁德时代财报超预期,电池猛回头“倒车接人”时刻到了吗?

钛白粉龙头厂商订单激增 相关概念股午后冲高 惠云钛业直线拉升涨超15%:环球观点

今日聚焦!ChatGPT板块持续活跃 当虹科技涨超13%
